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少年厌学拒学 > 正文

智障儿童的教育

作者:shunzi 来源: 日期:2011/4/16 19:48:11 人气: 标签:
 

智障儿童的教育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指对智力残疾儿童所进行的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如果教育得当,智障孩子同样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如何搞好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康复和发展,是每一位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关注。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最重要的成长摇篮。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首先从与父母的交往开始,而且与父母交往的频率最高,他们学习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智残儿童较正常儿童更需要父母的主动帮助和教育。然而.由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与教育方法不正确等原因,家庭教育受到极大限制,甚至走入了误区,给智残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

  现在就智障儿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家长无法正确认识智障儿童的价值,剥夺其早期接受教育的利.在现实社会里,人们常将智障儿童的“智力障碍”与“残疾”、“残废”等同,导致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憧憬被“残疾”的定义打破,家长在情景中产生失望的心态,在家长的眼里智障儿童是个“废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智障儿童是得不到适宜的、和谐的、甚至是必要的最基本的教育的。绝大部分也只是等到智障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家长们才很无奈的把其送到培智学校接受几年的特殊教育,其实这些家长心理并没有对其抱有希望,也只不过是为了某些“需要”罢了。

  二、家长始终着眼于智障儿童的“不足”,限制其全面和谐发展。在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有很多智障儿童的家长对智障儿童的认识和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误区。他们把智障儿童的早期教育等同于“医学治疗”,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错误的认为经过教育智障儿童就可以获得所谓意义上的“正常”,而忽视了对智障儿童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学生屈某,中度智力障碍,,有自闭倾向,口齿不清,只会说单个的字。逻辑思维差,对数字没有概念。进入学前班后,学生逐渐容入班集体,愿意和大家一起玩,喜欢唱歌做游戏。但学生家长却总是关心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算术,买东西知道有多少找头。家长应该明白,智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应立足于促进智障儿童身体、认知、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对智障儿童实施教育的同时,要帮助智障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可能,为智障儿童所做的努力不应仅仅局限于 “补残”,而是以教育为突破口,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发展。

  三、家长不能持之以恒,失去对智障儿童的爱心与信心。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缓慢的过程。因此,可能我们的家长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却不是迅速体现出来。然而由于我们的家长在认识上不了解智障儿童的发展规律,在心理上的不自信,再加上康复心切,想通过学习、训练,使孩子智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当这一切都姗姗来迟时,我们的家长就会对自己的劳动产生质疑,对孩子的可能性发展发生否定,出现急噪情绪,失去对孩子应有的爱心和信心。

  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不了解培智学校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家长们,常常误认为进入学校学习就是培养或提高智力。因此认为把孩子送进培智学校,给予孩子提供了接受学习的机会,孩子就会在老师的教育下茁壮成长,存在着“家长管养,教师管教”的观念。放弃了家庭教育的机会,把自己家长的职责等同于保姆,只是负责幼儿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和经济来源;认为教师应该承担孩子教育发展的全部责任,把希望全部寄托给教师,使自己获得“解放”。家长这种依赖性心理的产生,无疑是把孩子获得教育康复的过程,视为在“他环境”下完成的任务,没有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更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孩子。

 

版权所有:河南康复中心网 豫ICP备2022028742号 联系电话:13838578553 技术支持:知网传播
Powered By {www.hnkfzx.com} 页面执行时间3.7773秒 查询数据库2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