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脑瘫康复 > 智障康复治疗 > 正文

脑瘫康复治疗关键在于及早发现按

作者:shunzi 来源: 日期:2011/6/22 16:32:15 人气: 标签:
 

   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 诊断为脑瘫。哺乳困难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乏无力经常出现呛咳吐奶现象嘴不能很好闭合体重增加不良。小儿易惊:抽搐尖叫或烦躁不安。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则有一些其他脑瘫的症状表现:不能翻身6个月以后还不能翻身,有诊断意义。不使用下肢6-7个月不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手笨,手的精细动作,如捏小东西、解扣、系腰带不灵活,不协调,在7-10个月出现有诊断意义。

  河南脑瘫治疗专家提醒:在观察到以上那些症状后,父母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这样会更加有利于脑瘫的康复。小儿脑瘫治疗关键在于早,因此已经发现脑瘫的症状一定要到脑科医院进行治疗。脑瘫的诊断治疗对医院的技术设备和专家经验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脑瘫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脑科医院进行治疗。

  口腔感觉刺激:用硅胶指套、牙刷对口周、双唇、面颊、舌、牙龈、颊粘膜及咽岬部,每日2次,每次10min。目的是减轻口腔高敏状态,增加口腔感觉。

  口面肌群运动:用冰块刺激或指尖反复叩打唇周、面颊肌等,每日2次,每次5min;如果患儿能够配合,可嘱其尽力咬合切牙;尽可能大的张嘴,然后闭嘴,重复10次;双唇闭紧后,突然张开,每日重复30次。将患儿手指洗干净,嘱其用力吮指,每日重复30次;目的是增强口轮匝肌、颊肌和咬肌等的功能及运动协调性,减少流涎,增强口腔对食团的控制能力。

  舌肌运动训练:用纱布缠绕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患儿的舌体,进行左右、上下运动,然后松开舌体,使其恢复原位,反复进行,每次5min,每日2次;用压舌板对舌中央部位施行反复按压,每日20次;如果患儿能够配合训练,应诱导其舌外伸、左右侧摆、上抬及弹响。目的是增加舌对食团的控制能力,防止食团过早通过口腔,导致吞咽前误吸。

  吞咽能力训练:使用硅胶牙刷蘸少许冰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用拇指指腹对舌骨施行触压,诱发吞咽动作,提高吞咽力度,每次5min,每日2次。目的是增强吞咽反射,避免因吞咽反射减弱或延迟所造成的吞咽前吸入。

  脑性瘫痪,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脑瘫是指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个月内,由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而受到损害或损伤所引起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还常常并发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等表现。基本与小儿脑瘫同义。病变常损伤锥体束和锥体外系。该病与脑缺氧、感染、外伤和出血有直接关系,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带状疱疹或弓形虫病,妊娠中、晚期的严重感染、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理性难产等可致新生儿脑性瘫痪。

  致病的原因包括胎盘异常、胎位不正、宫内窘迫、早产、多胎、出生时窒息,以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感染、外伤、脑出血、脑部畸形等。

  1)缺氧窒息:包括 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缺氧窒息、分娩时新生儿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2)脑部受伤: 如分娩过程中婴儿脑部受伤, 新生儿颅脑受伤或脑部感染、脑血管意外。

  3)早产和胎儿发育不良:胎儿宫内感染,宫内生长缓慢 ,先天畸形。新生儿体重少于2500克,脑瘫可能性大大增加(脑瘫儿童中约有40%的体重低于2500克)

  4)某些遗传病和新生儿核黄疸。

  5)孕妇的原因:包括孕妇腹部外伤, 孕妇先兆流产、产前出血,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盘原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还有孕妇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压、肝炎、糖尿病、吸毒、药物过量等)。

  由于脑瘫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并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因此.至今仍无统一的分类。2002年2月第一版全国七年制《神经病学》规划教材依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和体征,临床分为五种类型。

  1、痉挛型脑性瘫痪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获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肌张力不全型脑性瘫痪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脑瘫的表现可以分为多个类型。

  1.痉挛型小孩以四肢僵硬为主要表现。

  2.手足徐动型 四肢和头部出现不自主的无意识动作,做有目的的动作时,全身不自主动作增多,如面部出现"挤眉弄眼",说话及吞咽困难,常伴有流口水等。

  3.共济失调型 以四肢肌肉无力、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步态不稳、不能完成用手指指鼻等精细动作为特征。单纯性共济失调较少见。共济失调也可与手足徐动联系在一起。患儿常常无法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当站立时,为了维持站立姿势不得不进行频繁调整。学走路时间晚于正常儿童。当行走时为了获得较稳定的平衡,双脚左右距离较宽,步态蹒跚,方向性差。

  下列症状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

  (1)小儿出生不久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肉跳。

  (2)生后喂哺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

  (3)动作不协调、不对称、随意运动很少。

  (4)经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姿势和动作模式异常。

  (5)运动发育迟滞。例如,3~4个月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4个月后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双手常握拳,不能将手伸入口中吸吮;6~7个月仍不能翻身和独坐片刻;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双腿屈曲不能负重,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1、询问有无上运动神经元发育不良或受损病史,如早产、难产、高热、脑缺血、脑缺氧、颅脑损伤、脑感染等。

  2、检查有无痉挛性瘫痪、肌肉运动失调、肌张力增强、反射亢进、肌肉萎缩、关节畸形、共济失调及智力障碍。

  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脑瘫的患儿,还须经以下辅助检查:①智力测试;②脑电图检查;③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④影像学等检查确诊。

  无特殊治疗方法,除癫痫发作时用药物控制以外,其余症状多为对症处理。应早期实行智力、心理的教育和训练。

  1、宜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智力和语言训练,理疗、体疗、针灸、按摩、支架及石膏矫形。

  2、矫形手术目的是减少痉挛、改善肌力平衡、矫正畸形、稳定关节。手术方法可分4类:①后根神经切断术;②神经切断术:支配痉挛肌肉的神经分支切断术;③肌腱手术;④骨关节手术。

  3、神经外科手术重在缓解痉挛。

  中医治疗

  1、脑性瘫痪的拔罐疗法:取肩井、曲池、肾俞、环跳、承山,两侧交替,隔日一次,每次拔3~5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中间休息3~5天。

  2、脑性瘫痪的辨病论治

  专病专方

  1.脑瘫灵 适用于各型脑瘫患儿。由党参、丹参、黄芪、赤白芍、厚朴、当归、枸杞子、杜仲、猪脊髓、兔脑髓、川芎、三七粉、羊胫骨组成,经煎取汁浓缩干燥而成。成人和≥12岁的儿童每次服1包(10g),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3岁而<12岁的患儿每次半包,每日3次;<3岁者每次1/3包,每日3次。并随证加服其他相应药物。共治疗46例脑瘫患儿,痊愈6例,显效15例,好转23例,无效2例。(雷正荣.脑瘫灵的临床观察运用.中国中医急症,1997<1>:18)

  2.治五迟方 鹿角、党参、牛膝各6g,枸杞子、熟地黄、茯苓、当归、白芍、山药、菟丝子各10g,水煎服,每日l剂。

  3.行迟散 干生地黄、酸枣仁(酒浸去皮炒香)、辣桂、白茯苓、防风、当归、川芎、牛膝等份研末,每服4.5g,以粥调饮,次入好酒数滴再调,食前服,每日2次。

  4.补天益气养阴安神散 龟甲胶、炒枣仁、麦冬各30g,鹿角胶、枸杞子、山萸肉、当归、五味子、盐炒黄柏、菖蒲、土茯苓、炒白术各20g。将上药轻焙干,共研细末,3~5岁者每服3~5g,6~lO岁者每服6g,日服2次,白开水冲服。

  治疗脑瘫的偏方

  1. 治五迟方:

  鹿角、党参、牛膝各6g,枸杞子、熟地黄、茯苓、当归、白芍、山药、菟丝子各10g,水煎服,每日l剂。

  2. 补天益气养阴安神散:

  龟甲胶、炒枣仁、麦冬各30g,鹿角胶、枸杞子、山萸肉、当归、五味子、盐炒黄柏、菖蒲、土茯苓、炒白术各20g。将上药轻焙干,共研细末,3~5岁者每服3~5g,6~lO岁者每服6g,日服2次,白开水冲服。

  3. 行迟散:

  干生地黄、酸枣仁(酒浸去皮炒香)、辣桂、白茯苓、防风、当归、川芎、牛膝等份研末,每服4.5g,以粥调饮,次入好酒数滴再调,食前服,每日2次。

  ★★ 点穴疗法与推拿治疗 ★★

  (此节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资助研究课题。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吴夏勃主任医师)

  中医传统手法治疗筋伤疾病有悠久的历史。我们运用点穴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有活血化瘀、平肝熄风、健脾益气、调和阴阳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血运,松解软组织粘连,缓解肌肉挛缩,纠正软组织挛缩引起的肢体畸形,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对促进脑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肢体畸形的出现和加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点穴疗法是在病人身体特定部位上施行点、按、叩、掐、拍的一种方法,操作上可分为整体点穴和区域治疗,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五次,40次为一疗程。

  1、选穴:

  (1)根据被累及的肢体,采用局部选穴、循经选穴的原则选取穴位;

  (2)结合头部相应的运动区、感觉区点穴;

  (3)根据四肢神经干走向选取穴位;

  (4)根据肌肉走向选取穴位;

  (5)关节周围、肌肉起止点附近、肌腹与肌腱移行处附近的穴位比较敏感,可作为重点穴位。

  2、操作:

  (1)对挛缩的肌肉(肌群),点穴刺激力度可稍重(即泻法),指力要垂直、深透,以患者有痛感为度。同时点击其拮抗肌群,力度轻重结合,以轻为主,以重为辅(即补法)。

  (2)对痉挛型脑瘫做局部点穴时,间断结合扳法、拨法、推法等矫形手法。

  (九)注意事项

  全面仔细检查,明确导致功能障碍的受累肌群及所属经络,操作上要有的放矢。治疗力度要适中,应根据患儿大小及操作部位合理掌握,操作要和缓,严禁粗暴,以免造成肌肉、韧带或神经血管损伤,甚至出现撕脱性骨折或骨干骨折。治疗前医生要剪掉过长的指甲, 避免患儿皮肤受伤。

  (十)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1、皮下瘀斑与肌肉血肿。如果患者有出血性倾向,或医生点穴力度过大,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损伤,往往在第二天比较明显。一旦出现,应停止治疗,局部可不做处理。如属医生点穴力度过大者,观察数天,待反应消退后仍可以继续治疗,但要注意控制力度。

  2、皮肤擦伤。如果医生指甲过长,就可能伤及皮肤。另外治疗中,患儿躁动也是导致皮肤擦伤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现,应停止治疗,局部根据伤情酌情做清创、包扎或药物外用。

  3、肌肉撕裂、韧带损伤与撕脱性骨折。如果矫形手法操作过急、范围过大,就可能引起肌肉反射性痉挛,导致肌肉撕裂、韧带损伤,甚至出现撕脱性骨折。一旦出现,应停止治疗。必要时进一步拍片检查、治疗。

  1、首先是孩子出生前:

  (1)孕妇要积极进行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

  (2)应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能滥用麻醉剂、镇静剂等药物;

  (3)预防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触猫、狗等;

  (4)避免与放射线等有害、有毒物质接触及频繁的B超检查。

  2、胎儿出生时,即分娩过程中。因分娩引起的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是造成小儿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预防早产、难产。医护人员应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分娩的各个环节,做好难产胎儿的各项处理。

  3、胎儿出生后一个月内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预防颅内感染、脑外伤等。

下一篇:脑瘫康复治疗
版权所有:河南康复中心网 豫ICP备2022028742号 联系电话:13838578553 技术支持:知网传播
Powered By {www.hnkfzx.com} 页面执行时间6.7617秒 查询数据库5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