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如何走好“普通路”? ■东升镇:抽调老师为10名特殊儿童开设“启智班”■业内人士:“特殊化”不利于残障等特殊学生融入社会
老师正在给"启智班"的孩子上课。
既能在普通小学上课,又可在"启智班"补习,尽管拄着拐杖,8岁的张加有依然乐不可支。
8岁的张加有来自四川,是肢残儿童,需要依靠拐杖走路。 就因为一双不能正常行走的腿,张加有多次被学校拒收。身体残疾、没有本市户籍,对于张加有的求学路,妈妈张承敏最明白其中辛酸。带着儿子求学,被学校拒收,自己强拉着又哭又闹的儿子回家,这些经历都成为张承敏不想再提起的往事。两周前,张加有的上学梦突然变成了现实,让张承敏“欣喜若狂”。 近年来,我市各镇区相继启动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工作,张加有就是受益者之一。除了和普通孩子一样上课,张加有周末还要参加东升镇专门针对残疾儿童开设的 “启智班”,与另外9名智障、自闭症、致残儿童一起上课。 不过,东升镇专门抽调学校老师、为10名特殊儿童开设的“启智班”,却引起一场关于特殊孩子教育的讨论:在家长看来,“启智班”给了小孩又一个学习机会;但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主任、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汤剑文认为,这种形式并不利于特殊学生融入社会。 起因 10个孩子上“启智班”11位优秀老师授课 在东升镇残疾人服务中心内,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屋子就是“启智班”的教室。每到周末,10名残疾学生,11位从各校抽调来的老师就在这里授课。 10名学生,由3名肢残儿童、2名自闭症患儿、5名轻度智障儿童组成。自东升镇随班就读工作开展以后,这10名学生中,除了2名重度肢残儿童外,其他已经安排到普通学校就读。但由于和普通学生有差距,多数随班就读儿童跟不上教学节奏、交不到朋友,于是每周末的这间教室,便成为他们校园生活的补充。 今年读五年级的黄咏诗有轻度智障,但却是“启智班”里认字最快的学生。“启智班”的语文老师张巍对黄咏诗赞不绝口:“识字很快,已经可以独立阅读了。”但在“启智班”被老师夸“聪明”的黄咏诗,却一直跟不上普通学校的进度。 “让他们在学校接受普通教育,学习融入社会。我们这里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以达到他们能够达到的最佳水平。”语文老师张巍说,除了学习知识,“启智班”最大的功能在于为这些孩子提供交流机会与交际环境。 “‘启智班’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孩子们淡化自己的特殊性,把自己当成生活中的普通一员。”东升镇教办副主任张宏齐说,这里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和普通学校孩子一样接受教育。“所以我们管它叫‘启智班’,而不是‘特教班’。” 个案 8岁孩子拄着拐杖上学每节课要上几趟厕所 3月17日,星期六。 上午8:30,张加有熟练地拄着拐杖走进“智力班”教室,坐下后笑着向老师问好。妈妈张承敏跟着儿子走进教室,把儿子的书包放好后,转身走出教室,坐在教室外的沙发上等候。 那天有两节音乐课,这让张加有很兴奋。老师用电子琴弹着《两只老虎》,张加有在一旁唱得很起劲。但上课还不到10分钟,张加有就拄着拐杖“跑”出教室,几分钟后又回到教室继续上课。老师们似乎都已习惯,所以并没有阻拦。 “他一出生就被发现骨髓外流,医生说可能这辈子都没法走路、生活不能自理。”张承敏指着儿子说,虽然现在能拄着拐杖站起来,但有时总控制不住大小便,以至于每节课要上好几次厕所。 在东升镇东方小学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时,张加有也得每节课上几次厕所。因为老师提前告知过学生,所以其他同学并不觉得意外。 “为了让大家接纳张加有,用普通心态对待他,我们在他入校之前,专门开会商量如何合理安排他入读,选定班级之后对该班所有学生进行‘平等对待残疾人’的教育。”张宏齐说。
观点 2月25日,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老师到东升镇调研。东升镇为特殊孩子专门开设“启智班”的举措,并没有得到认可。事后,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给出调研报告:“东升残疾人中心特教班采用周六、日办学,服务形式属于社区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不是‘随班就读’模式之一。” “对于目前开办的特教班,不可作为全镇随班就读的主要模式,即不以随班就读名义推广。”对于安排学生张加有入读普通学校的过程,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主任、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汤剑文也并不认可。 于是,在对待特殊儿童教育问题上,便有了不同的观点。 “开小灶”就是将特殊孩子“特殊化” 张宏齐:开设“启智班”的做法只是东升镇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的一次探索。开办的初衷,是满足家长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需求。我们不叫随班就读,但可以看做是随班就读的补充。特殊孩子在学校跟不上,在这里我们可以帮他补。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满足一些身体有重度残疾、根本无法上学的孩子的需求,目前这样的孩子在“启智班”共有2名。 有条件上普通学校的学生,我们就安排去普通学校,两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并没有冲突。我们的班不叫“特教班”而叫“启智班”,其实就是想淡化这些学生的特殊性,让他们像普通学生一样生活。 汤剑文:将特殊孩子集中进行教育,满足家长需求,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残疾人工作,但是违背了“随班就读”的初衷。我们让轻度残疾的孩子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目的就是给他们一个平等、非特殊的环境,让他们融入社会、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把孩子送进普通学校,再集中教育的方式,就等于将孩子“特殊化”。张加有进东方小学之前,学校还特意跟老师、学生强调平等对待残疾人,其实潜意识里就已经将他特殊化、标签化。我们对待特殊人群,只是想着给他什么,而不考虑他自己本身需要什么。伸出手的同时已变成了另一种“歧视” 汤剑文:在国外看到坐着轮椅的残疾人,主动提供帮助会被看做是对残疾人的歧视。但是在国内,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社会上爱心人士很多,但仅仅是有心帮人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多考虑怎样才能帮到人,真正让他受益。多数人都有爱心,面对特殊人群愿意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但在伸出手的同时,就变成了另一种“歧视”。 张宏齐:在全市推广“随班就读”的大环境下,将特殊儿童进行集中教育,这本身就是“随班就读”的一种衍生,没有必要全市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只要家长有需要,我们就应该开设。我们是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残疾儿童,怎么就变成另一种“歧视”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