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地市康复 > 正文

特校教师如何维护农村智障儿童心理健康

作者:shunzi 来源: 日期:2011/4/12 22:50:51 人气: 标签:
 

特校教师如何维护农村智障儿童心理健康

  现阶段,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也还不健全,大量农民只好选择外出务工求富,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占据“留守儿童”一定比率的农村智障儿童还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由于身体缺陷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表现出自卑孤僻、情绪不稳、倔强固执、自我中心等心理特点,如不加以疏导矫治,极易导致严重的心理畸形发展,给社会造成负担。如何科学分析这些儿童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身心康复,培养健全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将是一个重要而实际的社会课题。

  一、农村智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自身缺陷

  一项征对普通小学生的研究表明:从身体健康状况来看,身体健康的小学生占绝大多数,其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患病的小学生,在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和不良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见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影响之大。智障儿童不仅智力低下,不少智障儿童还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有的连吃饭行走都有困难。他们不能像普通儿童那样畅享童年的欢乐,少有人和他们玩耍,有时甚至成为他人欺辱取乐的对象。强烈的自卑,使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流沟通,自我封闭起来,导致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问题。

  (二)家庭亲情的缺失

  智障儿童带给具有中国传统观念家庭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好好的一个家就将败在这一房人的身上!”是这些孩子家长普遍的焦虑。为此,绝大多数父母希望靠他们拼命创造下更多的物质财富来化解对下一代未来的忧虑,有的常年在外,好几年才回家一次见见孩子,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怀。那么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呈现什么样子呢?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给饭吃,给衣穿,不出重大安全事故便是仁至义尽了,大部分时间放任自流。平时由于言语障碍阻碍了监护人与他们的正常交流,也很少带其参与社会活动,稍有不对便免不了一阵暴打。甚至有家长毫不讳言“死了也好”。我们在体量这类家庭的无奈的同时,智障儿童的生存压力也感同深受,他们是多么无助啊!经常遇到这样的智障儿童:只要你在他跟前一抬手,他便马上做出招架或攻击之势,眼里满是悲愤的光芒。长期压抑的家庭生活使这些孩子找不到安全感,滋生了其蛮横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社会关注度的低调

  目前社会上对智障者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不足,关注度不够,大部分有智障者的家庭感到很自卑,对他们的康复感到没有信心,也不愿意送他们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导致智障儿的康复、教育存在着诸多困难。另外智障者取得巨大事业成功案例较少,媒体等社会公众文化鲜有反映智障者的生活,所以他们成人之后的继续发展和社会保障更是长期困扰他们家庭的焦点问题。由于智障者社会接纳度低,智障儿童好像是生活在我们现代社会的边缘,抛弃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强烈,对未来缺失信心,意志消沉等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二、思考与对策

  由于农村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特别是有的智障儿童有了弟弟或妹妹后,他们便逐渐从家人的视线中淡去。那么,作为特校教师,我们理应肩挑重任,接纳更多智障儿童,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康复,形成健全的人格,较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中。

  (一)加强宣传并做好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

  农村消息较为闭塞,很多智障儿家庭不知道本地有没有适合智障儿童的学校,即便有所耳闻,也不知学校教育、收费、管理等方面的情况,特教校要加强自身的宣传工作,尽量把适合就学的智障儿吸收到学校中来,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

  刚进校门的智障儿童,会面临环境认同、人际适应等问题,情绪表现极不稳定,或悲伤焦虑,或叛逆性的狂燥不安。教师要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困扰,给他们以安全感,然后积极探讨适合各自特点的心理疏导方法,及早建立长期的心理辅导体系。

  (二)帮助学生理性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即人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评价,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个体学习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智障儿童自己的缺陷很多,比如肢体残疾、反应缓慢、口齿不清、记忆力差等,也有人直接称呼他们“弱智”。对这一切,要教会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理性地接受自己,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实在的进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应对策略的辅导

  智障儿童从半封闭的家庭环境中走出来,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长期形成的孤僻、自私、倔强、易怒等性格特点将受到巨大的心理冲击,造成极大的不适应,容易与同学产生摩擦。教师应加强应对策略的辅导,帮助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理性应对挫折,积极友好的与同学相处,对以前的不良应对方式予以矫正,寻求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应对方式,避免产生不好的结果。

  (四)不轻言弃的积极人格的培养

  现代积极心理学教育注重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积极人格,开发心理潜能。对于智障学生,重点是不断巩固学生的积极人格,提高生活品质。教师要彻底破除智障学生什么事都“不知道”“做不来”的习惯心理,通过发现他们的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把他们这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为一种习惯性的方式,养成不轻言放弃的积极人格,为他们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份子建构和谐的精神世界。

  (五)学校满意度的提高

  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智障儿童学校适应性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得到教师喜爱和肯定的儿童能更快地产生学校归宿感,对学校的满意度较高。此处,学校应逐步完善和提高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提供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智障学生感受到社会、学校对他们这一群体的关注,增强对未来的信心,发挥环境的促进作用。教师也要采取丰富有趣的、智障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享受更多的成功体验,增进其学校适应。

版权所有:河南康复中心网 豫ICP备2022028742号 联系电话:13838578553 技术支持:知网传播
Powered By {www.hnkfzx.com} 页面执行时间1.2344秒 查询数据库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