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孤独症治疗 > 正文

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作者:shunzi 来源: 日期:2011/6/7 15:48:31 人气: 标签: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功能发育发生障碍,认识能力较差,语言发展缓慢,生活语言贫乏,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的动机、交往能力等方面与正常儿童相差甚远。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很少主动与人交往,礼貌意识欠缺,与人交往时显得不知所措……但是,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是人类在整个社会范畴下的交流和联系,人们生活在社会里,始终离不开人际交往,当然也包括一小部分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低下与交往机会的欠缺,使他们无法与正常人交往,更谈不上回归社会主流,成为一个自食其力者。因此,如何让有针对性地培养智障儿童的交往能力,引起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 培养智障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一) 扩大社会交往范围是帮助智障儿童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由于智力障碍,智障儿童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与家庭,获取的信息量较小。社会交往是智障儿童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手段,而大量社会信息的传递是在主流社会的交往中进行的。因此,必须加强智障儿童在主流社会的交往,以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以促进自身回归主流,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二)智障儿童社会交往的意识增强和能力的提高也是他们自我良性发展的需要。

    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人,其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不断地受到他人的评价。在社会交往中,智障儿童能够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找到评价自己的重要依据,从而正确评价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我。他们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交往才能帮助由孤立封闭的交往方式向合作、开放的交往方式转变发展,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也由很大裨益。

    (三)培养智障儿童积极主动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智障儿童要想自立于社会,并为社会创造财富,除了需要一技之长之外,更需要有与社会积极主动交流的意识和积极性,有适应主流社会的心理素质。虽然社会中支持残疾人的风气成为主风尚,但不理解甚至对智障儿童有偏见的现象仍然存在。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进社会对他们的了解,有利于弘扬全社会助残帮弱的风尚,为智障儿童参与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智障儿童普遍存在的交往心理障碍。

    据调查研究表明,智障儿童普遍存在着多方面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恐惧心理。

    由于先天原因或后天不慎造成差异,使智障儿童在个性上表现为缺乏自信,性格孤僻。与人交往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甚至害怕见人。如有些学生,老师平时教育他们怎样招呼客人,记忆得也较牢固,但实际见到了客人就躲避,人家问他叫什么名字都吓得不敢回答。另一些学生,玩耍时说话嗓门很响,但上课要举手发言却畏缩不前,说话细声细语、一言不发。

  (二) 自卑心理。

  智障儿童大多数时间与家人在一起,缺乏与外界同龄人的密切交往的机会,更有些正常人歧视、侮辱他们。因此,成功的交往经验较少,失败的交往经验多,缺乏了交往的勇气,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认识到了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距,封闭自己,自卑感就更强。如有一部分智障儿童,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即使能做也不愿去做,就觉得自己是智障人,什么都不会。

  (三) 害羞心理。

    害羞心理是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心理现象,正常儿童在交往过程中表现不明显,而智障儿童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无伦次,阻碍了正常的交往。大部分学生在看到生人时不由地脸红,躲闪一旁。

    这些障碍严重影响着智障儿童交往的积极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我们应加强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主动、友好、协作的交往技能。

    三、影响智障儿童人际交往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目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有些智障儿童的家庭,父母生了一个先天或后天造成的智障儿,就不愿意生养第二个孩子。智障儿童大多数时间与家人在一起,缺乏与同龄人密切交往的机会。

    再者,许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外出受到歧视和欺辱,甚至家长本身怕丢脸,就把孩子丢在家中,采取封闭教育孩子,放弃了让孩子在更多的社交场合交往的权力,失去了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比如有的家长连起毛球的走亲访友也不带自己的孩子,怕孩子胡乱说话而丢面子。久而久之,造成这些孩子心理上的孤独和寂寞,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变成了一个远离社会,而又十分依赖家庭的“独立人”,使其成为一个说话讲不清、生活难自理的“原始人”。

    (二)自身因素。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非智力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着较大差异,造成他们在个性上表现孤僻、内向,喜欢独处,失去了与周围人群正常的交往机会。有些儿童从不主动与人打交道,招呼他也就简单回应,甚至与家人交流得也不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心理稍有不顺就独自关在房中,一言不发,乃至离家出走。总之,智障儿童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和别的孩子玩耍,交际面狭窄,与社会人群不合拍,成了“孤家寡人”。

    (三)社会因素。

    社会才是智障儿童的最终归宿,父母的呵护只是一时,他们终有一天要在整个社会中生存。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虽然大部分人都能关心、爱护这些智障儿童,社区等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但不乏有一部分人其实身有缺陷的智障儿童,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们玩耍;有的毫无同情心,给他们取很多难听的绰号,严重挫伤了自尊心,挫败了他们与人交往的勇气、信心,应有的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施展,结果使本来就不幸的孩子更加不幸。

    四、培养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途径。

    综上所述,影响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应该如何有效地提高智障儿童的交往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真正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要相互结合,共同担负起这一教育的责任。

    (一) 学校重视强化课内外语言训练,加强交往常识的教育,提高交往能力。

    1、探寻情感原点。

    一是用爱心营造轻松和谐的交往氛围。老师的一个点头、一声赞许、一个微笑等,都能给他们带来亲切和快乐的感觉,这对他们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时时处处关心这些孩子,多一些爱心、细心和耐心。对于智障儿童出现屡次的错误,教师要正确引导,不能用烦躁的情绪、粗暴的方法去解决;对待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要理解和鼓励,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欲望。

    二是用智慧构建亲密友好的同伴关系。同伴交往是智障儿童感知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同学合作的实践环节;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智障儿童寻找游戏伙伴,鼓励他们多结交新朋友。比如在活动课玩玩具,利用玩具为智障儿童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学一起玩的儿童,促使智障儿童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肯定他们积极的人际交往的情感。

    2、重视语言,磨砺工具。

    智障儿童语言发展速度缓慢,不善于用语言工具与人交往,交流思想感情,致使在交往中羞于开口,导致交往失败,所以应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交往语言常识的训练,注重语言训练的实用性,为成功交往打下基础。如教给学生与人见面时道一声“你好”;对别人表示感谢时说一声“谢谢”;向父母长辈祝寿时可以说“身体健康”,使学生体会到使用礼貌用语,讲文明、讲社会公德是成功交往的基本要求。

    3、创设情境,巧用方法。

    智障儿童对事物的认识长期停留在低水平阶段,带有一些直观行动思维,且交往积极性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各种方法和形式,创设合适的情境,使这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教学内容,也激发学生促进沟通能力的提高。

    ①行为指导法。

    行为指导的意义在于它的指导性。智障儿童因语言障碍,常常在交往中会词不达意,使人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行为的指导。如学校设立像敬老院等一些锻炼人际交往的场所。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如何与老人交流,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活动之前对他们进行指导。教师可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历史上很多尊敬老人的实例将给他们听,还把老人对社会、家庭的贡献将给学生听,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敬畏老人。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见到老人可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学生再去敬老院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②情景创设法。

    创设情境是指由教师在学生某种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或者组织某种活动时,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观察、体验。智障儿童的语言技能更应该在一种生活化、活动化的环境智能光才能得到锻炼。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创设五种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家庭成员之间;做客与待客;探望与被探望;服务与被服务;对医生。智障儿童的知识迁移能力差,不会灵活应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所以对于各个场景还要设计不同的变式,并不断变换主体与客体,训练学生掌握同一情景中不同情况的交往语言与技能。

    ③活动实践法。

    对智障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运用于生活实践。他们的交往能力即使在情景表演中扮演得很好,但在实际生活中的相关场合频频出错。因此,需要给他们机会,深入实践活动中去锻炼,这才是根本。学校组织学生通过社区等活动提高交往能力,联系外校学生参观、搞联谊活动,最大限度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与社会人接触。

    4、各科渗透,提高交往能力。

    不仅在常识课上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训练,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也要为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条件。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口头与书面交往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配合其他课程教学,在生活适应课上,让学生实践练习;在绘画课上让学生画一画相应的图画,增强积极交往意识。

    (二)家庭要正视现实,发挥榜样作用。

    让智障儿童学会交往不仅是老师的任务,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要正视现实,认识到虽然孩子在智力方面有缺陷,但他们也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那么,家长应怎样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呢?

  1、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

  家长在思想上要克服自卑感,不能认为孩子是弱智的,就把他封闭起来,或者有损自己的面子,不让他与人交往,最终将会害了孩子。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明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气氛,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

  2、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家长应让孩子参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常带孩子走亲访友,参与邻居和亲戚的同龄儿童接触交往,有机会或条件许可带孩子外出观光旅游,享受祖国山河美丽的景色,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触发孩子灵感。这为智障儿童提供观察社会和了解他人的机会,对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益处。

    家长让孩子到外面去串门,找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长可提醒孩子请邻居家的孩子来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家长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他的恐惧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们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小朋友们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

  3、家长要发挥榜样作用。

  家长的表现是孩子的榜样,家长所作所为时时处处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因此,一是自己要做好榜样,做到文明礼貌;二是启发孩子去仿效,如家里来了客人,要礼貌地接待,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让座、端茶、送客等等;三是带孩子上街购物时,尽量让孩子出面与营业员交往,说明所购物品及数量,直接付款等,培养他们市场经济意识和交往能力。

  4、较给孩子交往的技能。

  ①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在交往中,遇到与直自己意愿相反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例如,几个孩子一起商量活动,大家都说想拍球,而自己却想玩滑梯,此时,就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和同伴愉悦地拍皮球,这样才能使交往顺利进行。

  ②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不起”、“谢谢”等。对孩子在活动中礼貌用语用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强化孩子的礼貌行为,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三)社会多关怀智障儿童,开展各种活动提供机会,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智障儿童的交往能力是在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活动便没有交往能力素质的提高。

  1、开展宣传教育,塀弃歧视观。

    我们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智障儿童的社会地位与人的尊严。当他们介入社会人群时,绝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能欺负他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原理,将心比心站在人家的位置上想一想,当你自己被欺负时是什么滋味。我们要接纳鼓励智障儿童,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

  2、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各项社会活动。

    开展校际交流活动,让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一起,定期组织联谊会等娱乐活动,让他们无拘无束来同熟悉的或陌生人交往,切实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的勇气。组织学生编排节目到社区表演等都是可行的。在大自然的滋润和社会进步的熏陶下,丰富语言表达内容,树立信心和勇气,增加锻炼机会,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版权所有:河南康复中心网 豫ICP备2022028742号 联系电话:13838578553 技术支持:知网传播
Powered By {www.hnkfzx.com} 页面执行时间3.0703秒 查询数据库2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