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物理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关键词】 物理疗法;脑性瘫痪 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由于胎儿或婴儿脑细胞缺氧或核黄疸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的、不可逆的脑损伤[1],据报道,0~6岁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6‰[2]。房山儿童康复中心采用综合物理疗法在改善脑瘫患儿的肢体障碍方面取得一定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痉挛型脑性瘫痪82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58例。入选标准:符合上述两型的诊断标准[3],年龄5~6岁,性别不限,智力和行为无明显异常。上肢重20例 、下肢重100例、单肢重20例。 1.2 疗效评价 达标:肢体基本可完成自主运动。基本达标:上肢或下肢基本可完成自主运动。不达标:肢体有改善,但未达到自主运动标准。无效:肢体情况无改善。 1.3 方法 应用Bobath疗法、Vojta疗法以及意大利30年的康复经验。治疗方法主要是在末梢部位给予一定的刺激,不断地从末梢感受器向中枢传入正常的感觉刺激,以促进正常运动的建立。通过其他部位与途径,代偿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神经突触发生。采用徒手与设备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患儿各自不同的病情,采取侧重不同的训练,坚持康复训练个体化的原则及康复训练“早”、“规”、“恒”三字原则。 2 结果 2.1 痉挛型脑性瘫痪组 达标28例,占34.1%;基本达标40例,占48.8%;不达标11例,占13.4%;无效3例,占3.7%,其中2例未坚持训练。 2.2 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 达标8例,占13.8%;基本达标10例,占17.2%;不达标8例,占13.8%;无效32例,占55.2%,其中12例未坚持训练。其中达标、基本达标和不达标均为有效。痉挛型脑性瘫痪组有效79例,有效率96.3%;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有效26例,有效率44.8%。两组的有效率比较痉挛型脑瘫组明显高于手足徐动型脑瘫组(P<0.01)。 3 讨论 【参考文献】 [2] 胡莹媛.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4):193. [3]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肢体残疾系统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8-49. |
马丽 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原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曈心心理诊室创始人,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心理科特聘专家,郑州同心园康复中心技术督导
一、专业擅长:擅长各种心身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青少年叛逆厌学,儿童多动症,儿童自闭症等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北京 宣武医院,武汉心理医院,中德心理医院、河南省精神病院多次进修学习。擅长认知行为治疗及以精神分析为取向的深层动力学心理治疗技能。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作《前行有声—医生、患者、心理分析》。
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国控东宸
18336006977(陈老师)
郑州市二七区中原东路康复中街交叉口
13838578553(韩老师)
郑州荥阳市高村乡青少年心理疗愈基地
15737155809(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