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语言障碍 > 正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

作者:shunzi 来源: 日期:2011/5/4 14:50:26 人气: 标签:
  一、有计划地各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网络

  智力障碍儿童往往伴有其他缺陷,因此需要系统地规划训练内容、流程。所有任课老师应当一起研究、制定训练计划,做到各科围绕训练项目密切配合,训练中坚持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对困难大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二、小步子,多循环,着眼于“动力定型”

  由于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造就了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地出现。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形成后可以大大节省人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达到减轻负担而提高功效的目的。这一点可以有效的运用在智力障碍儿童身上。

  三、运用激励机制,在表扬中展开训练活动

  针对智力障碍儿童也同常人一样喜爱听人表扬,厌恶批评的特点,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但由于智力障碍儿童语言的实际含义不是能很准确地理解,因此在表扬过程中,一味地用枯燥的语言表扬,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这些孩子对于食物的兴趣是最高的,可以利用食物作为奖励品适时给予孩子们奖励,有时也可以将奖品提升为红花,五角星这样的次级强化物,最终过度到简短语言表扬。在表扬时,我们从对某一步骤的表扬,过渡到几个步骤的肯定,最终到达完整步骤的奖励,使激励机制更贴近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需求,服务于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根本目的。

  四、验收竞赛,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比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就会自觉地强化练习。而验收合格后,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记录下来的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查看某个内容中哪个学生需要补课,一目了然。再进行纵向比较,这个学生的哪一方面比较弱,也非常清楚。根据智力障碍儿童遗忘快的特点,不断地反复训练,这是巩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反复训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对能力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强化;渗透各科反复交叉练习;要求把学到的本领运用于日常生活。

  五、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进行家庭强化

  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凡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学校的配合是关键。通过家校联系,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根据学校教育训练计划,把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
版权所有:河南康复中心网 豫ICP备2022028742号 联系电话:13838578553 技术支持:知网传播
Powered By {www.hnkfzx.com} 页面执行时间4.6250秒 查询数据库3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