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多动症治疗 > 正文

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多动症行为

作者:郑州新宇儿童中心 来源: 日期:2014/8/13 11:08:36 人气: 标签:
  今天,为各位家长介绍一位特教老师郭老师对孩子爱“作”行为的见解,希望对您与孩子的相处有所启发。      所有的孩子,与生俱来就会通过表情及肢体动作自然地表露发怒、害怕、高兴等各种各样的情绪,生气就是这些基本情绪中的一种。其实,它是一种正常、健康的感觉,虽然让人觉得很不愉快,但它表示我们的身体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事,让家长对这个问题产生警觉,对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问:摔东西、发脾气、和父母对着干,当一个孩子这么表现时,我们通常认为他很叛逆或者说他正在表现叛逆,孩子的这种表现蕴含着哪些深层意思?      郭老师: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应该想到的是“一定有什么事让孩子生气了”,而不应该认为“孩子很叛逆,怎么老是和我对着干”。      在生活中我经常听许多家长讨论,“我家孩子上课动来动去坐不定,是不是多动症呀?”“孩子不爱和人说话,见谁都不理,肯定是自闭!”“我的孩子上课老走神,是不是在注意力控制方面出了问题?”每回听到类似的话,我都很想像兔斯基那样使劲地摇醒家长:“嘿!世界上哪来这么多特殊儿童?不要给自己的孩子随便戴帽子呀!”      想一想,我们成人自己也会生气,也有发脾气拍桌怒吼甩门而去的时候,将心比心,当我们对着孩子发飙的时候,孩子是否也可以判定:“我的爸爸或妈妈有情绪控制障碍”?事实上,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和行为的背后必定有引发它的动机,家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关注这个动机,而不只是急于处理孩子的行为表象。就像治病,如果只治标不治本,病依然还在身体里。      帮助孩子建立一套自我控制情绪的工具非常重要,只要家长愿意这样做,时间会还你一个平和、有趣又亲切的小孩。      问:为什么大部分的家长面对“有情绪”的孩子,会视为问题,而不是视为状态,急着按住孩子思想上的火苗,而不是让火苗在适合的地方开?家长不恰当的认知与处理方式,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      郭老师:我们不能希望有什么灵丹妙药把孩子的负面情绪都消灭掉,就是我们自己也没有办法做到。生活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如意,这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给孩子埋下了更多的“炸药”。      换个说法,我们可以把“生气”看成是一场焰火表演,它为我们提供燃料,使我们有足够的能量修正错误。可是这场焰火在哪儿放、怎么放,很有讲究。如果我们在空旷的地方引颈观看烟花在夜色中绚烂绽放,这将会是一场让人眩目激动的演出;可是如果我们挤在一个密闭狭小的空间里放焰火,很可能在一瞬间使场面失控,给在场的人带来伤害。      既然这焰火一定要放,家长要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学习把烟火搬到户外放,也就是在平时就要教导孩子学习一套技巧来“驯服”他的脾气。有了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孩子会比较受同伴的喜爱,在学业上也会较为成功,就更不用说生活会过得比较愉快了!别忘了,在教导孩子的同时,身为家长也应当与孩子一同修炼,假如家中的每个人都能掌握控制自己负面情绪的技巧,那我们的生活就会过得更加快乐与平顺。      在我的教育经验里,我认为家长至少应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及认知发展有一些基础的了解,只有这样,你才能预测到孩子在不同阶段将遇到哪些困扰,理解和同情他的处境,并帮助他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问:上小学后,孩子的精神发育大约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精神成长需要哪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支撑?      郭老师: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精神分析论是其中之一。这一派别里的主要代表学者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6岁到青春期的这一阶段为“勤奋对自卑”期。进入学龄阶段,儿童开始准备系统地发展各项能力,而学校的学习和活动为儿童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场所。儿童通过努力追求这些技能而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儿童会因为害怕挫折或经历挫折而产生自卑感。在这一时期里,家长最大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并建立勤奋感,适当且坚定地让孩子去尝试一些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让他们发现,原来通过勤奋和努力,自己有能力出色地完成任务。      儿童情绪的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刚出生的婴儿也会用表情、声音及肢体动作来表达他们的高兴与生气。但随着孩子社会化的成熟,新的情绪就会慢慢出现:如在孩子二三岁时就会出现内疚、骄傲、羞愧和难堪等情绪。而孩子在认知水平逐步提高后,他们也开始学习用社会认同的方式来反映他们的情绪,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更微妙更高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正如歌词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和所有成功的人一样,特殊儿童的成就背后也一定有他们付出的用心与努力,只是因为他们的特殊性让人们会不自觉地放大了他们的成绩。      问:有些特殊的孩子,他们通过一些方式,比如绘画、音乐等展现了其强大的精神世界,让人震撼。这些孩子的成长,特别是精神层面的成长对其他孩子及家长有什么启示?      郭老师:我接触过各种类型的特殊儿童,如自闭症、视障、听障唐氏综合症、脑瘫、精神障碍、肢残等。每一种类别的特殊儿童都有他们的可爱之处,其中也有一部分孩子的确表现出让人惊叹称奇的才能。      比如在听障儿童中就有一部分孩子具有特别敏锐的观察力及出色的色彩感,能把画儿画得好的聋孩子不在少数。由于听力的缺失,视觉就起到了代偿的作用,于是他们会很留心眼睛能看到的每一点小小的变化。虽然聋孩子听不见,但是他们通过看老师数拍子和感受地板的震动,一样可以和着音乐跳出非常棒的舞蹈,比如大家很熟悉的舞蹈《千手观音》。在自闭症的儿童中,有不少人有超凡的记忆力,比如他们能准确地说出某年某月某日对应的农历日期及天气情况,这也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得到的。但是,我个人不太赞同特别去放大这一点,因为我们在放大成绩的同时,一定会连带放大他们的特殊性,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特殊”,而是“普通”,是和别的孩子都一样的平等。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作为家长,我们要清楚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鼓励他通过发展优势项来体会学习与成功的快乐,并引导他们把这样良好的经验迁移到弱势项上,这才是最重要的平等。      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每个孩子都有特殊的一面,都会遇到成长的特殊时期,家长该怎么做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化叛逆为力量”,有什么好的手段吗?      郭老师:每个孩子都有特殊的一面,在成长中都有属于他的特殊需要。每个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都不一样,因为这种能力会受到遗传气质的不同、人际关系的不同及生态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当孩子在情绪控制上表现得较差时,就说明以上几种因素相互作用时出了问题。家长要做的是先接受它,然后找出原因想办法解决,而不能只把责任都扔给孩子,指责他们“不听话”或者“太叛逆”。      因为儿童的学习大多是建立在经验上,所以新的概念要附加在熟悉的概念上面,新的技巧要用简单有趣的方法一步步地教,这样才可以促进孩子用已经拥有的知识、力量与动机去逐步修正自己的行为。      对家长而言,在事情发生前做好预防,效果远胜于在问题发生当时的处理。预防指的是要依据孩子的认知为他们建立一套工具,协助他们在事情出错时减少脾气的热度,采用更适当的方式来回应,比如在孩子情绪到来前就先教导他化解的办法,并进行约定,在情绪来临时提醒他用已学习掌握的方法和约定来处理。另外,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与家长可以互相监督,只要家长能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天平的同一侧,一起去解决成长中的问题,那孩子和家长都会变得更快乐。
版权所有:河南康复中心网 豫ICP备2022028742号 联系电话:13838578553 技术支持:知网传播
Powered By {www.hnkfzx.com} 页面执行时间2.0469秒 查询数据库1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