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研究》开题报告 教育科研2011-03-28 19:41:13阅读1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子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京山县雁门口镇地处荆楚大地江汉平原北部大洪山南麓,属丘陵地带,主要以农业为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由于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交往和人格上的心理问题,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如何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诊断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进行干预和矫正,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健全人格,丰富情感,排解心理障碍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且对“留守儿童”的不良用行为和道德缺失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也有相当的丰硕果,但是,对这部分原本留在农村而父母又远离他们的“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自我诊断产生心理障碍方法,还很少有人涉足。 三、研究的内容 从我们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年龄特点,为客观地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健全个性这一目标,具体进行下面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 1、 亲情链结途径探究 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决定其性格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的关键因素。而隔代抚养或者由其他人代管是很难达到父母的教育效果的。农村学校“留守孩子”怎样与父母沟通才是最有效的,我们将通过实验研究出一条书信,电话,视频亲情聊天相结合的途径来弥补亲情教育缺失这一困饶“留守孩子”教育的顽症。 2、学校生活适应辅导 在学校这个有组织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儿童能否学会有效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要求,不仅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课业学习,而且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等方面。通过游戏、故事、榜样示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学习上,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情绪发展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积极健康的情绪;在集体生活中,教师要指导、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建立和谐良好的同伴群体。 3、行为习惯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要求就是把儿童的生活作为培养一定类型的习惯经验组织起来。要使儿童把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主要依靠爱和习惯这两种力量。可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积极的习惯性态度的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及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责任感和意志力的培养。 4、人际交往指导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发展个性、形成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互动的技能、寻求生命意义、满足心理需要、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媒介。人际关系不良,会损害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变态和疾病。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创建校园文化和组织校园群体生活,在和谐、向上的环境中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小学生人际关系类型主要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在人际交往的培养中发展以下几种品质:乐群、合作;自信、敢于表达;理解、尊重他人。 5、心理障碍自诊 一个人的情感、行为,甚至才能,往往与自我认识和态度有关,过高或过低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判断自己,不仅会影响个性健全发展,也可能由此带来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我诊断,就是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心理的判断标准,能自觉自愿的对照标准进行自查自纠,时刻保证健康心态。 6、健全人格形成 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理想终点,这也是学校心理健康的核心。人格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立能力等许多侧面。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心理特征的认识,以及自已与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的形成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儿童与成人相比其最大特点在于发展性,他们的健康人格的标准难以确定,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大部分都是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一特点,为儿童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使儿童能够在人格发展的方向上不出或尽量少出偏差,是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主要任务。全面提高的人性完美的教育。 四、实验步骤: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6月) 主要任务: 1、提出研究问题,初理思路,草理方案。 2、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工,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规章制度,对课题运行提供组织保障、经济支持,确立研究主题和参研人员。 3、课题组论证课题,制定实施计划。 ①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难度、研究范围; ②制定研究措施、方案和科研人员的具体分工 4、课题组将课题方案报送总课题组,争取立项 5、召开动员大会,下发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9年12月) 主要任务:具体实验课题方案 第一阶段:(2007年6月—2008年12月) 1、培训实验教师,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2、发动宣传动员,在学校和社区张贴宣传标语 3、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意问卷调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 4、设立爱心电话和师生谈心簿 5、开通“校园之声”广播,设立“心理直通车”栏目,并开始广播 6、设立“都来关心留守儿童”沙龙,办《儿童心理健康》手抄报和板报 7、开展以《学生心理与家长对策》为主题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8、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心理状况及障碍成因 9、在各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教学与实验之中 10、参研人员撰写经验文章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1、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站 2、开展第二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果问卷调查 3、召开学生家长会,“爱心电话”向留守儿童父母汇报其在校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 4、开展“我爱我自己,争做快乐小公民”演讲活动 5、班级开展“-----年后的我”的主题班会 6、开展以“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主题的学生心理知识讲座 7、召开课题工作研究会和参研人员经验交流会 8、组织撰写研究论文、实验小结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 主要任务:负责此课题的结题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结题工作安排会 2、组织人力就结题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梳理、汇编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3、申请结题鉴定 五、研究的方法 ⒈调查法。采取走访、问卷、抽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问卷调查。 ⒉讨论法。通过对选题项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相互讨论解决。 ⒊教育行动研究法。充分发挥教师研究创造热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⒋学科渗透法。在学科教学中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 ⒌谈心交心法。以班队干部和班主任为主,充分利用心理咨询、爱心电话、书信求助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交心谈心。 六、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1.承办单位:京山县雁门口镇小学 2.课题组: 组长:张春清 副组长:刘勋华 毛光荣 秘 书:朱军利 丁平贵 成 员:游艮菊 杨春霞 黄清英 张体珍 何怀明 董 丽 罗春芳 黄元桃 陈 丽 李顺义 邹永学 唐先进 田九香 梅 玫 邵小燕 吴大梅 刘 琼 万 丽 陶绍纷 吴云南 蒋国宏 ⒊ 顾问组:涂学昌(京山县教科所所长) 张大清(京山县教研室主任) 罗来成(京山县教科所副所长)张银忠(京山县教研室副主任) 龚汉忠(京山县教科所副所长)田至善(京山县教研室研究员) 徐明芳(京山县教研室研究员) 潘小梅 (京山县教研室研究员) 郭荷蓉(京山县教研室研究员) 七、研究经费 本课题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经研究级成员初步估算,需要各项经费一万五千元左右,其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学校和上级的经费支持。 八、预期成果 通过课题的研究,构建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将课题研究的记录、数据、原始资料、研究成果归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并推广之。 |
马丽 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原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曈心心理诊室创始人,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心理科特聘专家,郑州同心园康复中心技术督导
一、专业擅长:擅长各种心身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青少年叛逆厌学,儿童多动症,儿童自闭症等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北京 宣武医院,武汉心理医院,中德心理医院、河南省精神病院多次进修学习。擅长认知行为治疗及以精神分析为取向的深层动力学心理治疗技能。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作《前行有声—医生、患者、心理分析》。
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国控东宸
18336006977(陈老师)
郑州市二七区中原东路康复中街交叉口
13838578553(韩老师)
郑州荥阳市高村乡青少年心理疗愈基地
15737155809(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