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习障碍 > 正文

怎样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作者:河南特殊儿童培训学校 来源: 日期:2011/4/29 11:42:43 人气: 标签: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产生对语言文字理解、运用的新需要,这种需要与学生自己原有的思维水平构成矛盾,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的解决,便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低水平阶段,如果教师的教学不注重引导发挥思维动力的作用,学生思维矛盾有时会得不到解决,这样便会产生思维障碍,从而限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消除具体形象思维障碍

  
一名小学生在解释“慈祥”一词时这样说道:“慈祥就是满是皱纹的脸。”这名学生为什么这样理解这一词语呢?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这名学生的思考方式是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只有满脸皱纹的老人才是慈样的;“慈祥”是从脸上表现出来的。不难看出,这名学生是运用具体形象思维来理解这一词语的。尽管这种理解有合理的成分,但不能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这便是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障碍

  1、教学中具体形象思维的局限性

  
具体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材料的思维,它是思维的一种初级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专靠具体形象思维已不能满足学生对语言文字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时,我们必须促进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果我们忽视这一思维的“过渡”工作,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局限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使语文教学无法深入。

   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具体形象思维障碍呢?

  
首先,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直观性强。容易被接受的思维形式。这一形式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初级发展水平。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思维形式已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离不开这一思维形式。这一时期,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得到高度发展。学生已习惯于运用具体形象来理解语言文字。当学习内容要求提高或学习内容离开具体形象时,学生的思维便无法顺利进行,思维障碍就会产生。一些学生到中学后,数学学不好,很大程度是形象思维障碍的结果。

  
其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正确的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当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后,要及时为学生创造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条件。如果不注重这一点,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低级阶段,人为地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譬如有的教师十分注重挖掘教材中形象思维因素,上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运用图片、幻灯、实物等直观手段(这有时是非常必要的)。但对教材的逻辑思维因素的挖掘并不重视。这样,学生长期接受单一的思维形式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受到限制。

  2、 教学中要重视抽象逻辑思维因素的存在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知识传授,它不允许也不可能将知识的全部直观再现。教师采用一些直观手段来进行教学,大部分只是模拟(制作不好还会有副作用)。其实教学内容的大部分是不能通过直观来进行教学的。这就要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来考虑教学,即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具体形象思维因素,而且要考虑到教材的抽象逻辑思维因素。这样才能使思维训练真正落实。

  3、教学中要及时消除具体形象思维障碍

  
在小学阶段,积极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当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并使二者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才会顺利地进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固有和自然形成的。它是在正确的教学活动中锻炼发展起来的。

  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训练在小学生的教学中开始渗透。小学生进行具体形象思维训练的同时,就应渗透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因素,为“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思维障碍的产生。

  第二,注重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训练的结合、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因素,充分发挥各项教育因素的思维训练功能,把两种思维形式结合起来。使思维的发展过渡顺利,障碍不会产生。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思维的品质。教学中直观手段的运用,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但是,单一的直观教学不利于学习逻辑思维的培养。实际上,学生感兴趣的要学习,不感兴趣的也要学习,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觉思维品质,在直观和非直观的学习中,同样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在直观内容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去理解直观以外的内容。这样才能消除具体形象思维障碍

  第四,当学生已经出现“障碍”,要及时引导排除。譬如前面谈到学生对“慈祥”的理解,显然学生已经出现了障碍。当时那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问:“凡是有皱纹的脸都是慈祥的吗”?“怎样的脸才是慈祥的呢”?“慈祥是脸还是样子呢”? 学生在回答教师这几个问题后,明确了“慈祥”的真正含义。以上训练过程,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也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走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也是“障碍”消除的过程。

   二、消除有声思维障碍

  
教师在提出思考题后,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或读例题,其他学生默看,读完后,教师让读的那名学生回答刚提的思考问题,这名学生答不出来,其他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点了几名学生,都答得比较好。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名朗读的学生是借助外部语言在进行思维,思维侧重口头表达,对问题的“为什么”思考性不强,因而产生了有声思维障碍

  1、有声思维限制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有声思维是运用口头语言进行的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对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是十分有利的。低年级的学生从学拼音、识字到学习朗读,都需要用声音来进行训练,学生的思维需要在有声的情况下进行,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要求的提高,有声思维必然不能适应学生新学习的需要。譬如,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当教师提出问题要学生回答时,有的学生自言自语地准备着自己准备回答的问题;当老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时,有的学生嘴仍在动或用手指着看;有的学生抢着举手发言,站起来又说不出来,这些都是因为有声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首先,有声思维是一种慢速度的思维,有声思维以口头语言发音速度为思维的速度。思维以音节为单位进行着活动。这种慢速度的思维形式对简单内容的学习能适应,一旦接触较多较深内容的学习就会出现障碍。譬如,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从说到写,通过有声思维训练,能写出较好的短文。要求高年级学生甚致中学生仍从说到写效果就不好。这是因为高年级和中学生写作要求高,有声思维的速度已不适应这一要求。这时的写作需要选材构思,布局谋篇。这些都让学生用说的方式去思维,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学生也不愿意这样做,单用有声思维的速度去学习,是完不成学习任务的。

  其次,有声思维不利于对问题理解的深入。有声思维活动的注意力侧重发声的准确,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等。这必然限制了思维活动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深刻性。譬如,小学生学一首诗歌,他们通过有声思维,很快能将诗歌背下来,但是对于诗歌字词句含义又及其思想意义专靠有声思维一时很难理解。许多二、三岁的幼儿就能背诵唐诗几十首,但并不能理解所背诗歌的意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不难看出,有声思维影响着学习的深入进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适时地促使学生有声思维向无声思维的转化。

  2、无声思维是学习思考的高级阶段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从量来看,是思维内容逐渐“简化”的过程;从质来看,是由有声思维变为无声思维的过程。无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我们应充分认识它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无声思维。

   无声思维的优势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无声思维进行活动的最小单位不只是字词。
它可以整句、整段地进行分析加工。譬如,当教师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学生可以运用内部语言把课文各段的意思在脑海中闪现一遍,迅速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不需要把课文一字一句地想一遍。这就充分地体现了无声思维速度上的优势,为增多学习内容争得了时间。

   二是无声思维在思维活动中,能够直接把文字符号转化成意义单位。譬如,学生一看到“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思维中直接会出现“有一座叫狼牙山的山,山上有五位英雄”的理解,而不会把它当成六个字去认。当学生们看到数学公式时,脑中会产生"这是解决某一问题"的思考,而不会去认这些字母。

   造成有声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片面地强调外部语言训练,使内部语言发展迟缓,如经常用齐读代替默读,只注重朗读指导,忽视内部语言训练的指导;

  (2)教师提问缺乏思考性。学生经常只需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教师提问常用“补充式”、“填空式”方法,如“这件事他做得好不好?”、“于是他就……”、“雨是怎样下的?”等等。这样问题的答案书上现成的,用不着学生组织语言来回答;

  (3)教师提问后立即让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这样回答的内容一般比较肤浅,错的较多,学生的无声思维得不到训练;

  (4)教师提问后,过早地统一正确答案,使学生刚刚开始的无声思维瞬间便结束。

  3、在教学中适时消除有声思维障碍

  
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学生有声思维向无声思维的转化。因此,我们要避免学生有声思维障碍的产生,帮助学生消除已产生的有声思维障碍,发展学生的无声思维。

  首先,我们应认识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声思维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基础思维形式,小学生不可能跳过这一形式直接进入高级阶段。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小学生这一思维的发展分三个阶段,即有声思维阶段一一过渡阶段一一无声思维阶段。低年级学生要打好有声思维基础。中高年级学生要逐步进入无声思维阶段,初中学生要巩固无声思维地训练。关键要把握好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既要允许有声思维的存在。又要进行无声思维的训练。

  其次,要将无声思维的培养渗透到语言文字训练中去。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了避免和消除有声思维障碍,应该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无声思维的训练因素。譬如,对生字的识记不是死记硬背,而要通过思考,抓特点。在课文分析中不是串讲到底,而是层层设疑激疑,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无声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再次,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无声思维训练的条件。我们可注意以下方法的改进:

  (1)少齐声朗读,多教师范读和默读;

  (2)少齐声答问,多单个学生答问;

  (3)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

  (4)教师少讲,学生多问多思考;

  (5)少提一些问题,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

  (6)少点优生答问,多点中等生和差生答问。

  最后,当学生已经产生有声思维障碍后,要重点加强训练,积极帮助消除障碍。存在有声思维障碍的学生往往思维反应迟钝,学习跟不上,他们最需要无声思维的训练,恰恰又是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发言的机会,自己还没想好,别人已想好说出来了。我们曾在一个班作过调查,有学生五年来未发过一次言。这样学生的思维必然受到限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现他们,进行特别训练。如前面谈到因朗读缺乏无声思维而回答不了问题的学生,要弄清原因,让他坐下思考以后再答,这样便能消除学生的有声思维障碍,又不伤害他的学习积极性。

   三、消除思维定势障碍

  
一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师要求用刚刚学过的“上”字组词。当第一名学生说出“上车”之后,马上就出现了“上汽车”、“上火车”、“上飞机”等词语。教师问:“还有吗?”接着又出现了“上大汽车”、“上小汽车”、“上大轮船”、“上小轮船”等词语。最后还有学生抢着说“上喷汽式飞机”、“上宇宙飞船”等等。这里不能说学生的知识面不宽,但是,学生说出的这些词语,只是“上”的同一意思,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框框里。这时,学生实际上产生了思维定势障碍

  1、学生思维定势障碍的产生

  
思维定势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起积极作用,但从发展思维的角度来看,学中,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中小学生思维定势障碍是怎样产生的呢?

  第一、受学生本身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学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加大,学生非常需要一些效率高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传授某种学习方法后,学生运用有效,会留下深刻印象。当再学习新的内容时,便会习惯地再用这种方法。

  第二、受教师模式化教学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示范。模式化的教学必然会促使学生思维定势障碍的产生。譬如,学生每学完一课后,教师要求每个生字一律组五个词,以致出现“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的组词内容。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模式化的学习方法,遇到问题,习惯于用一种模式去套,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失去灵活性和创造性。

  中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接受最基础的,又是最广泛的知识能力训练。为进入高一级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思维条件。因此,在教学中,避免学生思维定势的产生和消除思维定势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生思维定势障碍的消除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学生有遇到问题敢想敢说的特点,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思维的创新见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或少受现成答案的限制,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独立性和深刻性,这样有利于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训练学习的多向思维。学生的思维训练,要靠教师的多元引导,那种单向思维形式,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而多向思维能刷新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找几条答案,多讨论争执一会儿,激活思维的灵性,拓展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的模式,思维定势便会失去产生的环境。譬如,我有一次听《草船借箭》这课书的教学,一学生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正确。他的理由是平时人们借东西不是这样“借”的,借的东西是要还的。教师抓住这个问题发动学生讨论:“这里用一个什么字才算准确呢?”这一问,学生思维可活跃了,有学生说应是“草船受箭”,有学生说应是“草船夺箭”,有的学生说应是“草船骗箭”,讨论中有一学生提出用“借”是对的,借来的箭打仗时要射向曹军,这不就还给他们了吗? 学生们讨论后认为,还是“借”字用得好,它充分地表现了诸葛亮的智谋。这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借”字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过程。老师平时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思维定势是会避免的。

  再次,在教学中,要注意及时打破学生己出现的思维定势。学生在学习训练中,有时会出现思维定势障碍,这并不奇怪。重要的是教师要及时察觉,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消除障碍。譬如,前面谈到的一年级学生用“上”字组词出现思维定势障碍后,教师应尽快采取措施,打破思维定势。如当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刚才说的词,都是“上去”的意思,谁能说一个与“上去”意思不同的词呢? 这一问,目的是要把学生从思维定势中引出来;教师还可说一个新词做示范:(如“上午”),学生便会突破原来的思维框框,开始新的思维,如说出“上学”、“上面”、“天上”等词语。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不断地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

   四、消除思维耦合障碍

  
我听一位初中数学教师上公开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梯形。教学中,尽管教师讲得很详细准备了很多梯形图片让学生们作辨析训练,但学生们理解仍有困难,梯形稍一变形,许多学生的认识就模糊了。这时教师有些急躁,批评学生学习不认真。

  我曾经听一位语文教师上《詹天佑》一课,教师讲“中部凿井法”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用较长时间对“中部凿井法”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可是,当教师让一学生复述一遍时,这名学生却结结巴巴讲不清楚。这时教师生气地批评了这名学生:“刚讲的内容就说不出来,你没听讲。”

  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学生是不是没有认真学习呢?我认为这不能武断定论。据了解,那节数学课由于是公开课,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选择,在梯形教学内容前面,还有“平行”、“平行线”等内容学生未学,使教学内容出现逻辑性间断。这样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当然会有接受的困难。那节语文课则存在教学方法问题,教师只顾自己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学生对讲解内容的理解不会深刻。我们教师要认识: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传递是否有效,决定于师生双方信息发收是否顺利。即教师发出的信息能否被学生有效接收,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上面例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现象,实际上是学生产生思维耦合障碍的表现。

   1. 什么是思维耦合障碍 耦合,是物理学上的一种现象。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发挥作用的现象。例如电灯,通过正负两根导线的连接,使电流通过,电灯发出光亮。任何一根导线断开,电灯都不会亮。教学过程也是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了耦合,学生的学习才会有质量。

  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教室同一时间上课,各学科由同一教师教学,为什么学生间在学习上会出现差异呢?这除了学生本身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区别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中有些学生出现了思维耦合障碍,即教师发出的信息,学生没能有效地接收,以致形成思维中断,思维模糊和思维抵制。而使有的学生会对产生思维耦合障碍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感到困难,而学习落后。

   2. 思维耦合障碍产生的原因

  
① 教师对班上学生的学情不了解,对所教学的内容理解不透,一味按教学参考资料,用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教学信息发出后,得不到积极地响应,学生容易产生思维耦合障碍(新上岗的教师常出现这种情况)。

  ② 教师以班上优生学习状态为标高。教学高要求、快速度,看到少数学生学会了,就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结果,班上两极分化出现,“差生”的思维耦合障碍会使“差生”更差(这里面还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③ 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不断发出信息),没能及时检查和发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没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方式等,一旦学生产生思维耦合障碍,之后教师的教学就成了无效信息,如果继续讲下去,学生的思维耦合障碍会加大。

  ④ 学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或请假掉课未能及时补上),使教师发出的教学信息出现接收间断或空白,形成思维知识链接的阻隔或中断,这必然会产生思维耦合障碍

   3. 消除思维耦合障碍

  
①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提倡教师备课要备《纲要》,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备自己。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情,要因材施教,不仅要培优,而且更重视辅差。怎样使“差生”进步,应成为我们教师教学备课的重点环节。备自己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本领,学习和创造科学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教学信息的发收更为有效。

  ② 努力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耦合质量。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信息的优选,不要发无效信息(过于简单,机械重复和拔高、跳跃的信息,都是无效信息);其次,教师要进行教学信息的编码、链接,使信息的接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教学信息的传递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这样,教与学实现耦合,学生学习会更扎实。

  ③ 当学生已经出现思维耦合障碍后,要及时帮助学生消除障碍

  第一、不要一味责怪学生学习差,要查明原因(听讲问题,学习方法问题,掉课问题,学习兴趣问题,不喜欢某教师的问题等),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帮助学生消除思维耦合障碍

  第二、教师要多从自己的教学上查找原因(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师生关系等),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发出教学信息―――接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信息―――再接受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教学便会更为顺利。

  第三、学生思维耦合障碍的出现,很多情况下,要求教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信息发送形式,及时帮助学生消除障碍。有一位教师在教《詹天佑》一课“中部凿井法”这一内容时是这样做的:教师不作讲解,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让学生们读课文,自己画“中部凿井法”示意图,图画好后,同学间互相提修改意见,互相讲解图意,许多学生争着上讲台讲给大家听。其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第四、学生不要轻易掉课,因特殊原因落下的课程一定要及时补上。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按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那种“突击上课,集中复习”的教学方式,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不利于多数学生的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耦合障碍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提高学生学习中的思维耦合质量,及时帮助学生消除思维耦合障碍,这样的教学才会成功。

   五、消除思维速度障碍

  
一次,我陪市教科院的教研员听一节初中物理课。我要求教研员统计一下这节课学生发言的情况。统计结果是:这个班有学生63人,这节课中,教师每提一个问题学生的举手面在19-25人之间;被教师点名发言一次以上的共17人,发言两次以上的8人,发言3次以上的5人,有2人发言达5次。从统计数字看,学生的举手率占全班学生的40%;学生发言率占全班学生的27%;发言3次以上的学生5人占7.9%。从上述统计数字看,这节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不高、发言面太窄,发言集中于少数学生,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座谈。任课教师说,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说,老师提出问题后,我们还没有想好,已有学生发言了,就专听同学发言,经常这样,我们就不想发言、也不举手了。听了教师和学生的话,我想,这里面实际上存在一个思维速度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或学生不能及时回答、或学生没有机会回答,时间一长,便会产生思维的惰性,而不愿思考,不愿表达,这就形成了思维速度障碍

  1、学生思维速度障碍产生的原因

  
①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遇到问题,不愿积极思考,或注意力不集中,思考结果时常发生错误,这样就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学习中思维速度经常跟不上,便会产生学习上的思维速度障碍

  ②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得不到或很少有机会得到锻炼,思维的敏锐性得不到开发,思维保持“原始”状态,在学习中,反应较慢,容易产生思维速度障碍

  ③教师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思考性不强,学生只需用“对”与“不对”或“是”与“不是”等词语,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炼。一旦遇到较难问题(特别是在考试中),思维速度缓慢,思维速度障碍便会产生。

  ④教师在教学中,每次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回答,过早地说出答案,使多数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每次只是少数学生回答(这些学生的思维速度会越来越快),而多数学生思维未展开或还没思考好就被打断,其思维经常处于停止或间断状态,学生从而形成“听答案”、不思考的习惯。长此下去,这些学生的思维速度会越来越慢,必然产生思维速度障碍

  ⑤在学习中,教师要求或学生习惯于按标准答案作题(许多练习册、习题集后都附有答案),学生照抄照搬,缺乏创新性思考,也会引发学生的思维速度障碍

  2、学生思维速度障碍的消除

  
①人的思维速度是有差异的,即对事物和问题的反应有快有慢,这是正常的。不是思维速度越快越好,思维虽慢,但能深思熟虑,更能反映思维质量。消除思维速度障碍,其目的是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形成积极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的效率。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从小得到思维的积极训练,这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②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课堂上,提出问题要有思考性,不提“是什么”的问题,多提“为什么”的问题,精提“想什么”的问题。用思考性强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反应能力。

  ③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不要急于要求学生作答,不要过快地说出答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经历思维展开的过程,使思维经常得到训练。课堂教学要扩大学生的发言面,先不要点思维速度快的优生回答问题,问题不能集中于少数学生回答,一般要求一个学生一节课中回答问题不要超过两次;每节课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面要达到80%以上。

  ④教学中,提问不仅限于教师,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提问”教学活动:学生问老师,学生问学生,学生问自己,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争论,能提高思维的覆盖面,提高思维的速度和质量,促动学生思维的活性,避免思维速度障碍的产生。

  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慢速度思维要有耐心,面对学生不太正确、不流畅的答问,要加以引导、要能等待。千万不能无故打断和停止学生的回答,否则会加速学生思维速度障碍的形成

  6、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有思维速度障碍的学生参加思维训练活动,如做趣味练习题,快速作文比赛,一题多解测试、创新设计等。只要我们树立全体学生的观念,科学施教,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学生的思维速度障碍便会消除,“差生”会减少,教学质量会不断提高。

版权所有:河南康复中心网 豫ICP备2022028742号 联系电话:13838578553 技术支持:知网传播
Powered By {www.hnkfzx.com} 页面执行时间7.8828秒 查询数据库585次